搜索
 
严正声明

关于协会  丨  友情链接  丨   联系方式

 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494  京ICP备09071629号

版权所有: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

地址:北京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邮箱:camie1994@163.com

电话:010-68780110

 

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服务号

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订阅号

部委动态

信息详情

刘炳江委员:中国治理大气污染速度世界最快

分类:
部委动态
作者:
来源:
2020/07/13 15:19
浏览量
 
“清理整顿行政边界‘三不管’地带的‘散乱污’企业及集群,把处于‘霾窝子’的钢铁企业的长链条流程改造为短链条流程,把国内外废钢作为资源替代铁矿石,打造国家电炉炼钢基地。”5月25日,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进行的第二场大会发言上,全国政协委员,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表示。

 

 

中国已成为世界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

刘炳江指出,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打响了史无前例的蓝天保卫战。短短7年时间,在加强立法、执法和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,大规模化解过剩产能和清零“地条钢”,清理整顿6.2万家散乱污企业及集群;淘汰燃煤锅炉23万台,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1800万户,燃煤电厂排放几乎全部达到燃烧天然气的排放水平;大宗货物公路转铁路运输取得实质性进展,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油品质量已与发达国家接轨。经过艰苦努力,在经济持续以中高速增长的同时,中国已成为世界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。2019年,重点城市PM2.5和SO2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43%和73%,重污染天数下降81%。“空气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,使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明显增强,取得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经验弥足珍贵。”刘炳江说。

今年春节疫情防控期间,工厂、工地、机动车等大量停滞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,尤其是北京市仍然发生了3次重污染过程。

刘炳江解释了原因,一是区域内布局了大量钢铁焦炭等生产工序不可中断的企业,大量居民散煤采暖尚未改造,疫情期间仍在持续排放。虽然区域内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/3左右,但仍超出环境容量2倍。二是该区域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中,处在背风坡,属于弱风区,秋冬季经常出现“暖盖”,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。三是在此期间,区域内频现长时间静稳、强逆温、高湿、近地混合层,是近8年来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之一,受偏南风影响,排污企业聚集的晋冀鲁豫交界和沿山城市地带形成“霾窝子”,污染物传输堆积在北京周边。

经济济下行压力大也不能降低环保要求

刘炳江强调,今年以来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,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、挑战严峻。有观点认为,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,应该放松生态环保要求,为经济发展让路。在面临艰巨困难的时刻,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、浙江、陕西和山西时,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指出越是这个时候,越要用全面、辩证、长远眼光看待我国的发展,越要增强信心,要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努力打造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。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蕴含的新理念新战略,明确了生态环保是“国之大者”,坚定了我们的信心,指明了努力的方向。

“目前,我国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位,大气污染治理任重道远。重点区域城市的PM2.5浓度离国家标准有较大的差距。”今年,已全面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,刘炳江建议,在规划中突出新发展理念,针对造成大气污染的产业结构偏重和布局偏乱、能源结构偏煤、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等核心问题,着力补齐短板,统筹施策。

一是把三大重点区域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,提高产业集中度,改变城市均布局钢铁焦炭等高污染企业的现状;清理整顿行政边界“三不管”地带的“散乱污”企业及集群,把处于“霾窝子”的钢铁企业的长链条流程改造为短链条流程,把国内外废钢作为资源替代铁矿石,打造国家电炉炼钢基地。

二是在三大区域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,改变能源就地平衡模式,变输煤为输电为主,新增能源主要依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,新增天然气主要用于替代煤炭,降低非电企业和取暖用煤。制定并实施“升级版”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规划。

三是以淘汰高排放柴油货车和建设企业大宗货物铁路专用线为重点,以提升铁路货运比例为目标,制定国家和区域铁路货运规划,从源头上减少燃油污染物排放量。

 

关键词:

最新信息

严正声明
中央组织部、国务院国资委领导来协会调研党建工作
协会领导参观菲达集团
关于开展<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>(2011年版)修订工作的通知
关于报送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、关键技术建议的通知
关于报送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、关键技术建议的通知
全国环保装备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座谈会在自贡召开
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代表团2011年赴加考察